咱们中国是个饮食文化大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史记’殷本纪》、《帝王世纪》、《楚辞,天问》以及《吕氏春秋本味篇》中,就有伊尹“以羹论道”、“以味说汤”的记载:商汤拜伊尹为阿衡(即宰相),在其辅佐下讨伐夏桀,建立了商朝。伊尹善于烹饪,曾阐述过烹调美味必须做到五味调和、原料相宜,并且火候要恰到好处等道理,堪称经世致用之道。老子也有云:“治大国如烹小鲜。”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治理国家就像烹调鲜嫩的小鱼一样 ’ 要有耐心,慢着火,慢翻动,这样才能均匀人昧,并且形态完整,如果太急太猛,就会做煳或者把鱼搅得一团稀烂。
上述两个故事虽然重点讲的不是怎样做菜,但也形象地说明了吃饭跟政治生活的密切关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总是问对方“吃了吗”,这也证明吃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比天还大的问题,所谓民以食为天。
易中天先生就曾经说过:“政治既然就是吃饭,则会不会吃、懂不懂吃、善不善于处理饮食问题,就关系到会不会做人、会不会做官、会不会打仗,甚至能不能得天下。”
对此,我深表赞同。
这些年,中国绝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算是解决了,现在请客吃饭,早已不是为了果腹充饥,而是有了别的醉翁之意。比如说,是为了拉近与被请对象的距离,或工作生活中有了矛盾,一起吃顿饭可以消除误解、减少摩擦,还有一种情况是为了扩大视野和圈子,展示个人魅力或公司影响力。更多的情况,还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问题。总而言之,吃饭俨然已经成为建立和维护人脉资源的一种手段。
中国受儒家思想影响至深。儒教赖以生存的土壤是定居组织,特别注意维护家庭观念和宗族观念,能够在一个屋檐下吃饭,吃一口锅里煮的饭,证明是一家人,关系非同一般,隐含着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意思,这是中国人动不动就请客吃饭的秘密所在和文化基因。所以,直到现在,家宴招待宾朋仍然被认为是最高礼遇,也潜藏着你有我有、我的就是你的,主人对宾客不设防、愿意彼此共享秘密和好处的意思。
酒楼包厢其实是家庭饭厅的延伸,算是一种替代品,只要对方答应来赴宴,基本上表示他对邀请者有了心理认同。某件没有被批准的事项,可能在饭后签字画押;许多没有达成的协议,可能在饭桌上达成;许多合同细节上的争议,可能通过吃饭来解决;许多没有谈成的业务,可能通过一顿饭来谈成,可见请客吃饭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请客吃饭既然这么重要,那么,请客吃饭的时候都要注意一些什么呢?
首先是请客吃饭的地点。需要从两个层面来考虑问题,一是被请的对象是什么人,要求请客吃饭的地点跟客人的身份相匹配,还要方便客人出行;二是请客吃饭的目的,这也是吃饭的分类问题,因为工作餐、公关餐、联络感情餐、庆祝合作成功的庆祝餐,其意义性质是不同的,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不同的,也就必须在不同的地点进行。
其次是座次的安排。特别是在宴请官员或者尊长时,一定要按顺序安排。当我们进入餐厅后,正对门口的位置是主宾位,主宾位的右手是次宾位,以此类推。主宾位的左手边是主陪位,一般由这次参加宴会的主办方级别最高者落座,以此类推。当然,根据吃饭的性质不同,上述位置可做调整,但大体不要违反礼貌原则。否则,无形中得罪了被请者中的某位还不知道。
第三是选择主办方的参加人员,也就是作陪人员。以公司商务宴请为例,陪客可以是公司员工,也可以是社会名流、公众人物或善于交际的年轻女性(所谓的交际名媛),他们参与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对被请者的尊重或讨论时尚话题,以便活跃用餐气氛。需要注意的是,作陪人员既不能不爱说话、不会说话,也不要太爱说话、太会说话。前面那种人很可能因为太闷而起不到谈判和公关润滑剂的效果,或因言辞不妥而让宾主尴尬;后面那种人则很可能盖过主人的风头、喧宾夺主,进而冲淡了吃饭的主题性与目的性。第四是点菜。如果事先了解了被请者的口味,就可以很准确地选择菜系,否则,就只有等客人到场以后征求他的意见。一般情况下,客人会对这项工作予以推托,不愿越俎代庖,点菜的任务最后还是会落在主人头上。要注意冷热搭配、荤素搭配、贵贱搭配,并在点完菜后征求客人的意见。有些酒店的服务员会当着客人的面向你推荐比较贵的菜,而这又可能超出你的预算,这个时候尤其需要很艺术地进行化解。
第五是席间气氛的营造与活题的选择。如果对所请的客人有所了解,最好谈一些他感兴趣的话题。一般情况下的媒介则有两个,一是喝酒,一是讲段子。但喝酒要把握好尺度,说段子也要掌握好分寸。自己喝多了,难免胡说八道。如果把客人放倒了,也会产生很不好的效果,因为醉酒毕竟是件伤身体的事,你还得去照顾别人,会派生很多麻烦的问题,比如该谈的事没谈,或者本 来谈妥了,客人却因为醉酒而忘了。再者说了,客人醉酒如果是因为拼酒而输,会觉得很丢面子,甚至有可能引起他自己或其家人对你的不满,这样,你请客吃饭的目的会适得其反;讲段子也要注意客人的爱好和反应,要不失高雅,诙谐幽默,不要乱开玩笑,更不要因为某个无关的话题而与客人起争执。要记住,每个人都是有表现欲望的,你要借请客吃饭展示公司的优势和个人魅力,更要给客人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因为讨客人的喜欢本来就是你请客吃饭的目的。
上面说的主要是请客吃饭的一般常识与礼仪,其实,里面的学问远不止这些。两年前我写过一篇请客吃饭的短文,注重的是其中的社会学意义或“江湖气”,虽然有些内容与上面的文字有些重复,但读来也还有趣,不妨摘录如下:
请客吃饭是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人的一生总免不了请客吃饭。特别是做生意的,如果不懂得这一套路,是一件没法想象的事,所以有必要认真对待。
首先是请的客人就是你要求的人,地位比你高,不是你喊来就来的,得看与你的熟悉程度,还得看你求他办的事是否有操作性.
所以你最好事先替他准备好出席的说辞;第二是供求关系不平衡,因为你要请的客人肯定也是你的同行要请的对象,除此之外,他如果还管着别的事,那些条条块块上的人也要跟他拉关系,他光是吃饭都会应接不暇。为了增加可能性,有时候需要托人请客,但这个人最好比他有权有势有影响力,这样,被请的人才会觉得很有面子,即使有别的事,也不能不来。否则,不仅是不给你面子,还是不给你那被委托人的面子。
对方答应来了,还有一个迎来送往的问题,你请别人的客,当然不能让别人自己来,得备好交通工具去接。工具不仅要好,还要干净整洁。这接人又有学问,如果你们刚认识不久,他可能不希望同事知道自己赴了你的饭局,这时最好把车停在离单位不远的拐弯处,让他屈尊移步朝你靠近,哪怕过程像地下工作者接头。
请客的地方要与客人的身份地位相匹配,得坐包厢,以保证用餐过程的私密性,否则,在大厅里用餐就像吃公共食堂,根本无法营造出“一家子”吃饭的良好氛围。接下来是点菜,不要拿起菜单就点,要让客人点——请吃饭不是请吃白米饭,而是吃下饭的菜.
必须对客人的口味。不过,客人都是见过世面的,他们要么。随便”,要么就点一两个素菜或凉菜。如果你在这之前把工夫做到了诗外,早就摸清了客人的口味,在这个环节便可以得高分,否则,你就只能只点贵的不点对的——再错也错不到哪里去,客人对于吃什么可以不在乎,对于你一餐饭花了多少钱却可能会偷偷地在乎,因为据此他可以得出对你的第一印象:你这人是大方还是小气以及你对他的尊重程度。
如果是一般的宴请,最好不要谈业务(客人主动问起另当别论,这时说话要言简意赅,最忌讳哇啦啦说个不停——不停下来想或不想停下来)。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专为某事求人,什么时候谈事至关重要,最好看客人的性格脾性。吃饭之前谈就怕公事公办,也会让人觉得你这人太功利了。所以最好还是先造气氛,等大家关系融洽了再谈比较保险。活跃气氛最好的办法是美女作陪。美女要会来事,佐以荤段子、顾盼生辉的眼波和杨柳摇曳的肢体语言,往往能让客人春意盎然乃至心猿意马。最传统的方式则是喝酒,其好处不言而喻,我在《红袖》里说过,如果能把酒喝到七分,正是要高不高、似醉非醉的时候,大脑意识一模糊,大家就不分彼此了,就可以相互勾肩搭背、称兄道弟了。这时再谈事,客人是难得驳你的面子的。但也有一个风险,就是有些客人会事后耍赖,说饭桌上答应的事不算,搞不好还会责怪你,说你动机不纯把他搞醉了。
请客吃饭真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楚的,但很多人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深谙此道者,确实从中得到了好处,因此才会有那么多人乐此不疲地研究“吃饭”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