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是从哪里来的?又要到哪里去?
我曾经很认真地拜读过于阳先生的《江湖中国》,我认为这本对我们认识当下中国的国情很有帮助。于阳先生曾研究指出,关署是“儒教制度后期的移民生活演变的结果,是移民和游民群体习俗逐步演化的产物。往前看,在古代定耕农业社会中,走后门的关系没有存在的价值。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圈内,人们相互交换和利用的空间很小,亲戚仅是亲戚,朋友就是朋友,熟人还是熟人,不是相互利用的工具。在缺乏大规模合作的小农经济体系里,社会交换和相互利用的空间很小。在定耕农业经济开始瓦解以后,大范围移民格局形成,同时宪政秩序尚未建成,市场经济和公共行政制度尚不存在,仅有的、数目少得可怜的亲戚、朋友、熟人、同乡就变成个人向外界发展的过河桥和敲门砖,成为相互交换、合作的稀缺资源。在人们赖以生存的制度秩序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时候,关系网就这样形成了。换言之,关系网是传统与现代制度断层的产物”。
从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两个关键词,一是“社会交换和相互利用”,一是“传统与现代制度断层”。
前面的意思是说,拉关系和建立关系网,前提条件都是为了生存与发展;后面说的是,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下,正是拉关系和建立关系网的社会背景与产生土壤。
关于怎样找关系,也有两层含义:第一,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即到哪里去找关系?第二,是一个操作技巧问题,即找到目标以后,怎样启动社会交换和相互利用程序,使找到的目标能够心甘情愿地为你所用?
那么,我们应该到哪里去找关系呢?
经于阳先生初步汇总,为我们提供了十七种人脉资源。它们分别是亲戚、朋友、同学、校友、街坊、邻居、同事、师生、师徒、战友、领导、部下、同乡、同党、干亲、结拜、世交。其实,能够成为人脉资源的远不止这些,一些阶段性的相处,共同做过某一件事,甚至偶然的相遇,乃至同一年代出生,在有心人那里,都能成为人脉资源的一部分。
像矿藏一样,人脉资源也有贫富之分,并不是所有的人脉资源都必须进行开发,因为那将付出极大的时间、精力和经济成本,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开发人脉资源首先要探矿、找矿,做认真仔细的鉴别与筛选,一是看它是否具有开发利用价值,二是看是否能将之变成实用、好用的关系。这就必须考虑投入产出的性价比问题。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社会交换和相互利用是个社会学概念,是个中性词,没有褒贬之分。很多人以利用别人、拉关系为耻,以追求所谓的人格独立为高尚,在与人相处的时候,摆出一副万事不求人的清高样子。在我看来,这种想法很落后、很狭隘,也很自大。
其实,只要稍微有一点历史知识和社会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人是一种群居的动物,完全不求人、不利用别人,没有一点社会交换,几乎是不可能的。在生产力水平低下、自给自足、与世隔绝、简单均一的农耕文明时代,也许能够勉强做到无为而治,但这样的时代早就一去不复返了。在当下社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过是害怕人世、害怕市场竞争的托辞与心理安慰。
既然做不到完全不求人、不利用别人、不进行社会交换,就应该在怎样求人、怎样利用别人、怎样进行社会交换的问题上,立一些新的规则,并让这些问题尽可能公开化、透明化,并让自由、平等、公平交易的精神,贯穿在那些过程的始终。
首先,在心理上不要有障碍,在此时此事上,你可以利用别人、进行社会交换,在彼时彼事上,别人也可以利用你、与你进行社会交换;其次,所谓的公开化、透明化,主要是厘清公与私的关系,不允许公权私用、损公肥私;最后,是找到一种等价交换的度量衡,使这种利用与交换对双方都有利,以便可持续发展。
有人也许会说我这是在痴人说梦,因为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马列主义是“马”别人的,规矩也是给别人定的,自己决不会受此
约束。也就是说,现在的社会似乎是一个积习已久的江湖社会。为了个人利益,不仅可以溜须拍马、阿谀奉承、行贿索贿、偷税漏税、赖账混账、欺生宰客、走私贩毒、贪污挪用、损公肥私、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坑蒙拐骗、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信口雌黄、撒谎撂白、厚颜无耻、男盗女娼、沽名钓誉、剽窃他人、自吹自擂、拆白搅屎、恐吓威胁、敲诈勒索……而且无所不用其极,因为在很多人眼里,只要你最终拥有了权势、财富和名声,你就是人们心目中的成功者,就能获得人们的敬仰与膜拜,就能呼风唤雨,成为权威、大师、大哥、领导。
江湖社会从来都是以成败论英雄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也就是说,只要你最终成了权威、大师、大哥、领导,过程完全可以被美化、娱乐化、忽略化,因为怎样成为权威、大师、大哥、领导,虽然明地里有一套规定或规矩,但那是给别人看的,禁看不禁用,相反,只有暗地里遵循那一整套系统化的隐形规则,才能事半功倍、无往而不胜。
想成为权威、大师、大哥、领导的读者可以继续往下看。
再来说说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找关系。
首先,要敢于把关系挂在嘴上。你有些什么关系,你不说,别人就不知道。两人彼此见面的时候,一般都会聊到对方是哪里人,哪个学校毕业的,学的是什么专业,在哪里工作过等等。别小看这时候的介绍和自我介绍,因为这往往是一个找同乡、同学、校友、街坊、邻居、同事、同门、同宗的过程,也是显示你是否有资源,是否具备跟别人进行交换的资本的过程。通俗地说,大家都会利用这个机会向对方展示自己手里有些什么牌,关系越多,证明你越吃得开,也就会越被人重视,在跟人交住中,越容易占主动地位,控制局面。
其次,要善于展示你的关系。从你嘴里说出来的关系,最好是非富即贵要有知名度和影响力,或者占有某个重要的位置,或者具有某种特殊的能耐,那些帮不上忙、没有本事也没有资源帮忙的关系尽量别说,因为说出来只会掉你的价,听者马上就会在心目中把你划到没有本事也没有资源帮忙的行列。怎样展示你所具有的重要关系也很有技巧,不能太生硬,也不能太随便,否则别人会以为你是在吹牛,太轻浮。
同时,你又必须让对方相信你跟这层“关系”关系非同一般,是完全可以当成自己的资源来使用的。
最后,要利用关系实现双赢。展示关系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获得利益。
根据利益的大小,决定某一关系是否需要进行开发,有用的就交往,没用的就疏远。我这样说很容易引起误会,欧阳修在《日月党论》中说,“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又说:“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
财也。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但我要说的不是小人与君子的关系,也不是朋友关系。大家一开始就心知肚明,今天你用我,明天我用你,关系的建立与维持完全跟着利益转,你可以把“关系”在口头上称为朋友和哥们儿,但内心深处只要求得互相利用时的相对公平就足够了,因为真正的朋友,是不会让你没日没夜地应酬,以把你灌趴下为乐的。
应酬、串门、往来、联络、聚会、送礼和宴请,是建立和维护关系必须付出的成本,而利益,才是你真正追求的回报。
承认这一点,证明你起码还算是一个真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