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的防治
脂肪肝属可逆性疾病,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常可恢复正常
第一节、认识脂肪肝
一肝脏的结构
肝脏呈现棕红色,质软而脆。肝右端圆钝厚重,左端窄薄呈牌形,有上、下两面,前、后、左、右四缘。肝的上面隆凸,被肝镶状韧带分为较大的肝右叶和较小的肝左叶。肝下面有左右两条纵沟,中间有一条横沟,三条沟形成“H 形,是肝脏面肝分叶的标志。横沟内有肝动脉、门静脉、肝管、淋巴管和神经通过。肝以肝内血管和肝内裂隙为基础,可分为五叶、六段,即左内叶、左外叶、右前叶、右后叶、尾叶;左外叶又分为左外叶上、左段间裂、下段,右后叶又分为右后叶上、在右段间裂、下段。肝脏被许多条韧带固定于腹腔内,表面被灰白色的肝包膜包裹着。
二、肝脏的血液供应
肝脏有丰富的血液供应,肝脏的血管包括入肝血管和出肝血管。入肝血管即血液流入肝脏的血管,包括肝动脉和门静脉:出肝血管即血液流出肝脏的血管,叫肝静脉。流入肝脏的血液 25% 来自肝动脉,75% 来自门静脉。肝动脉由腹腔内的腹主动脉发出,其内流动着来自心脏的动脉血,是肝脏的营养血管,主要供给氧气。而门静脉是由起源于腹腔脏器的一些静脉血管汇合而成,终支在肝内扩大为静脉窦它是肝脏的功能性血管,收纳胃肠道、膜腺及牌脏的静脉血,富含来自胃肠道吸收的营养物质主要供给肝脏营养物质。肝静脉起源于肝小叶,逐渐汇合成较大的分支,最后汇合成肝静脉。血液从肝静脉进入下腔静脉,通过下腔静脉流向心脏。
三、肝脏的位置
肝脏是人体内的一个重要器官,它位于我们的腹腔之中。对于正常成年人来说,肝脏的大部分位于右季助部和上腹部,小部分位于左季助部。肝上界与隔宫醒一致,成人肝的上界一般在锁骨中线交于第五助水平。肝大部分为助骨所覆盖,仅在腹上部左、右助弓之间露出 3~5 厘米,贴靠腹前壁,所以,正常时在石朋缘下不易触及肝脏。由于肝上面借冠状韧带连于隔,故当呼吸时,肝可随隔的运动而上下移动,升降幅度可达 2~3 厘米。肝脏的位置也会因体位改变和个人体型不同而略有差异。儿童肝脏位置略低于成年人,正常儿童肝脏可低于朋弓下缘 1~2 厘米,少年期后在助下就不易触及肝脏了。
肝脏上面与隔肌相贴,其左叶上面邻近心包和心脏,石叶上面邻近石胸膜腔和石肺,因此肝右叶胺肿有时侵蚀隔面而波及右胸膜腔和右肺。石叶后缘内侧邻近食道,左叶下面接触胃前壁,左叶下接触幽门,右叶下前边接触结肠右曲,中部接近肝门处邻接十二指肠。后边接触肾和肾上腺。
如果肝上界的位置正常,成人在右助缘下触及肝脏,则为病理性肝肿大,通过触诊能够大致判断肝脏肿大的程度。发生脂肪肝后,肝脏可能会肿大,引起右上腹部胀痛或不适。当腹上部以及右季助受到暴力打击或助骨骨折时,可导致肝脏破裂。
四、肝脏的功能
有人把肝脏比作是人体内最大的“化工厂”,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肝脏承担着消化、解毒、分泌等重要功能,我们一日三餐吃进去的营养物质都要依靠肝脏进行加工,才能满足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需要。除了物质代谢外,肝脏还是人体内最大的解毒器官,体内产生的毒物、废物,吃进去的毒物、有损肝脏的药物等也需要肝脏来解毒。简而言之,肝脏的功能受损,人的健康就会受损,所以爱护我们的肝脏,是预防脂肪肝的关键。
五、肝脏的细胞组成与再生
(1)肝脏的细胞组成组成肝脏的细胞有许多种,包括肝细胞、肝星状细胞、枯否细胞、窦内皮细胞等。它们在肝脏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到不同的作用。肝细胞是构成肝脏的主要细胞,占肝脏所有细胞的 80%。肝细胞极小,肉眼看不到,必须通过显微镜才能看到。成人肝约有 25 亿个肝细胞。肝细胞里面含有许许多多复杂的细微结构,如肝细胞核、肝细胞质、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等。每种细微结构都有极其重要的功能。肝脏中不同的细胞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它们在肝脏疾病发病时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
(2)肝脏的再生肝脏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一般认为,人体部分肝脏切除大概一年后,残存的肝脏可以恢复到原来的大小。慢性肝病包括慢性肝炎、脂肪肝等,只要没有发展成肝硬化,在病因去除后,大多数患者的肝脏结构和功能可以完全恢复。
六、中医学对肝脏的认识
中医认为,肝与胆相表里,其阴阳属性为阴中之阴,又称厥阴。其功能为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等。
◆主疏泄
(1)调达气血
(2)舒畅情志
(3)健运脾胃、促进消化
(4)通利三焦
◆藏血
◆主筋其华在爪
“爪为筋之余”,肝血的盛衰,影响到筋、爪。如肝血足,则筋强力壮,爪甲坚韧,运动正常;若肝血不足,则血不养筋,筋弱无力,爪甲软而薄,枯而色灰。批注:通过握手可以感受人肝之好坏。
◆开窍于目
◆与胆相表里
第二节、了解脂肪肝
一、脂质的分类及生理功能
◆脂肪
脂肪又称真脂或中性脂肪,是由甘油和三分子高级脂肪酸组成。脂肪酸有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两种,前者包括软脂酸和硬脂酸,后者包括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等。脂肪绝大部分储存在脂肪细胞内,分布于大网膜、皮下、肌纤维间或脏器周围等处,统称为储存脂,它们又因受营养状况及机体活动的影响而增减,故又称变脂。
脂肪的生理功能
(1)储存和提供能量 脂肪是体内储能和供能的重要物质。一般情况下,人体总热能的 20%~30%来自脂肪。当人体热能摄入量大于消耗量时,多余的热能以脂肪的形式储存于皮下、腹部、脏器周围、臀部等处,反之,当人体热能摄入量小于消耗量时,体内储存的脂肪便被氧化分解,提供能量。但脂肪只是人体禁食和饥饿时热能的主要来源,即只有处于饥饿状态时,人体才会动员消耗脂肪。
(2)提供必需脂肪酸 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是人体需要而又不能合成的不饱和脂肪酸,需依靠食物供应,故称必需脂肪酸。它们也是磷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维生素一样,虽需要量不多,但缺乏时可发生上皮功能减退及生长停滞,发生皮炎。此外,它们还有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
(3)协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脂溶性维生素 A、维生素 D、维生素 E、维生素 K 及胡萝卜素等在肠壁的吸收,需以脂肪为载体,即只有溶解于脂肪后才能被吸收。如果食物脂肪摄入量过少,就会影响上述维生素的吸收。
(4)不饱和脂肪酸是体内前列腺素的前身 不饱和脂肪酸中的花生四烯酸通过酶的催化可产生多种前列腺素,而每种前列腺素都有专一的生物功能,如促进脂肪的分解,抑制血小板凝集,调节血流等,从而阻止血管内血栓的形成。
(5)保护组织作用 脂肪导热差,皮下脂肪有防止体热散失、保持体温的作用;脂肪较柔软,存在于器官组织间,使器官之间减少摩擦,免受外伤,也能缓冲外界的机械打击,避免受伤。
◆类脂
类脂是指与脂肪性质类似的一类物质,主要包括磷脂、胆固醇、胆固醇酯、脂蛋白及糖脂等,是体内各种细胞膜等的重要组成成分。类脂约占总脂质的 5%,是构成组织结构物质,因不受营养状况及机体活动的影响,又称为恒脂。
类脂的主要作用
(1)构成细胞膜 类脂具有维持细胞膜完整性的作用。细胞膜、内质网膜、线粒体膜、核膜和神经鞘膜等是人体主要的生物膜。类脂,特别是磷脂和胆固醇是所有生物膜的重要组成成分,细胞各种膜的完整性是细胞能够正常进行各种生理活动的重要保证。
(2)神经鞘膜的重要成分 磷脂、胆固醇是神经鞘膜的重要成分,有绝缘作用,可维持神经兴奋的正常传导。
(3)生物活性物质的来源 胆固醇常与不饱和脂肪酸结合成胆固醇酯,在体内转化成其他有生物活性的类固醇化合物,如胆汁酸盐、维生素 D3、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等。
二、血脂及其生理功能
血脂是指血液中的脂类,主要分布于血浆中,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及胆固醇酯和非酯化脂肪酸(游离脂肪酸和自由脂肪酸)
三、脂肪肝的概念
正常人肝内脂肪含量占肝脏重量的 3%~5%,其中磷脂占 50%左右,甘油三酯占 20%,游离脂肪酸占 20%,胆固醇约占 7%,其余为胆固醇酯等。当肝内脂质含量超过肝湿重的 5%,或在显微镜下肝组织切片每单位面积内见 30%以上的肝细胞内有脂滴存在时,称为脂肪肝。脂肪肝时,肝细胞内异常积聚的脂质主要是甘油三酯,其他脂类成分也会相应增加,并伴有磷脂 / 胆固醇酯比例的下降。这些过量的脂肪不能被消耗或转移他处,而形成微滴,散布于肝脏细胞浆中,脂肪滴融合成大的脂肪球,以致可将细胞膜挤向细胞的一侧,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肝细胞的功能。
脂肪肝的命名,更确切地讲,应该包括说明脂类的性质,如“磷脂性脂肪肝”“固醇性脂肪肝”等。由于大多数的脂肪肝,是由于甘油三酯积聚所致,故一般所讲的脂肪肝即指此类脂肪肝。
四、脂肪肝的轻重程度
根据肝脏脂肪含量占肝湿重的比率及脂肪变性肝细胞所占的比率,将脂肪肝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1)轻度脂肪肝
肝脏脂肪含量为肝湿重 5%~10%或光学显微镜下 30%~50%的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
(2)中度脂肪肝
肝脏脂肪含量为肝湿重 10%~25%或光学显微镜下 50%~75%的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
(3)重度脂肪肝
肝脏脂肪含量大于肝湿重 25%或光学显微镜下 75%以上的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判断脂肪肝严重程度常用的方法主要为 B 超检查和 CT 检查。但不同的检查方法对判断脂肪肝严重程度的敏感性是不同的,肝脏脂肪含量测定及肝组织学检查最敏感,其次是 B 超检查,再者为 CT 检查。B 超检查不能检查出肝细胞脂肪变性<30%的脂肪肝,而 CT 检查常不能发现 B 超检查发现的轻度脂肪肝,CT 诊断的轻度脂肪肝一般相当于 B 超检查发现的中度脂肪肝或重度脂肪肝。
五、急慢性脂肪肝
脂肪肝并非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脂肪蓄积过多的一种病理状态,有急性和慢性之分,因此不同患者和预后也表现不一。
(1)急性脂肪肝
静脉应用大剂量四环素(每日>2 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等所致的小泡性脂肪肝,多呈急性起病,临床表现及预后与急性重症病毒性肝炎相似,通常伴有明显的肝功能障碍。但经过有效处理,病情能在短期内迅速好转,并且不留任何后遗症。
(2)慢性脂肪肝
酒精、肥胖和糖尿病等引起的大泡性脂肪肝,多为隐匿性起病,临床表现轻微,且无特异性,肝功能仅轻度异常或正常,故常在健康体检或因其他原因进行 B 超检查时发现。此类脂肪肝病程相对较长,一般呈良性,但部分此类脂肪肝患者可能发展为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六、脂肪肝的病因分类
脂肪肝按病因可分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
(1)酒精性脂肪肝
酒精性脂肪肝是指由于长期过量或短期内大量饮酒导致的肝脏受损,初期通常表现为酒精性脂肪肝,继续发展成酒精性肝炎,再进一步发展形成酒精性肝纤维化,最终导致肝硬化。
(2)非酒精性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指患者肝组织病理学与酒精性肝病相似,但无饮酒史或无过量饮酒史,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以及由单纯性脂肪肝演变的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肥胖或超重、糖尿病、高脂血症引起的非酒精性脂肪肝以及原因不明的非酒精性脂肪肝为原发性非酒精性脂肪肝,而药物、病毒以及妊娠等明确病因引起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称为继发性非酒精性脂肪肝性肝病。我们通常说的脂肪肝主要是指原发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七、脂肪肝的发展过程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展过程为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酒精性肝病的发展过程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似,相应为单纯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
(1)单纯性脂肪肝
肝细胞内脂肪过度积聚,不伴肝细胞坏死和肝细胞气球样变。肝脏没有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也没有纤维化。反映肝细胞损伤的指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是正常的,反映肝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也是正常的。
(2)脂肪性肝炎
除具有单纯性脂肪肝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外,还有组织学异常,包括肝细胞气球样变性、坏死,肝细胞浆内有玻璃样小体以及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静脉周围和细胞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及胆汁淤积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肝细胞脂肪变性较明显,而酒精性肝炎有较多的玻璃样小体和中性粒细胞浸润。
(3)脂肪性肝纤维化
脂肪性肝炎进一步发展可形成肝纤维化。其主要特点是大量纤维组织在肝脏中积聚,但肝小叶结构尚保持正常,无假小叶形成。
(4)脂肪性肝硬化
是脂肪性肝病的严重阶段。脂肪性肝纤维化进一步发展,肝内纤维结缔组织重度增生,肝小叶结构改变、假小叶及再生结节形成,就会出现脂肪性肝硬化。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及脂肪性肝纤维化是可以治愈的,但到了肝硬化阶段,即使给予积极治疗,硬化的肝脏也不能恢复正常。因此,对于脂肪性肝病患者应重视早期治疗,以防止肝硬化的形成。
八、中医对脂肪肝的认识
中医学无脂肪肝的病名,根据症状归属于“胁痛”“积聚”“痰饮”“肥气”“痞证”等范畴。根据其临床表现,现国家标准定名为“肝癖”。多数中医学者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是饮食不节、嗜食肥甘或饮酒无度,在内则责之于脾失健运,肝失疏泄,湿热蕴积脾胃,痰浊(湿)内生,气滞血瘀,最终导致气滞、痰湿、瘀血互结,积于胁下,病位在肝脾,与肾有关。肾为先天之本,内居元阴、元阳,肾为痰之根,脾为痰之源。《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肝主疏泄,脾主运化,无不依赖阳气之鼓动,若肾气不足,肾阳虚弱,则气化不及,加重痰湿和瘀滞。故温补肾元以疏肝健脾,能进一步提高治疗脂肪肝的疗效。由以上所述,脂肪肝的病机可概括为:肝失疏泄,肝血瘀滞;脾失健运,湿邪不化,痰浊内生。活血化瘀、清热疏肝解郁、健脾化湿祛痰、温补脾肾可作为治疗本病的基本大法。
九、脂肪肝的认识误区
脂肪肝常见的错误认识有:
(1)只有饮酒、肥胖的人才会患脂肪肝。
(2)脂肪肝是亚健康状态,不是病,不用治疗。
(3)脂肪肝是良性病,不会发展成肝炎、肝硬化、肝癌。
(4)脂肪肝只是肝病,与其他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无关。
(5)脂肪肝不需要药物治疗,只需要运动、饮食控制及戒酒就行。
(6)脂肪肝必须药物治疗,否则就不能控制。
(7)脂肪肝只需要药物治疗就行,不需要运动、控制饮食及戒酒。
(8)所有脂肪肝都无法治愈。
(9)脂肪肝治愈后就不用继续控制饮食了。
(10)脂肪肝严格的饮食、运动疗法不需要终生坚持。
第三节 常见脂肪肝的类型
一、酒精性脂肪肝
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在没有得到很好治疗的情况下,经过 10~15 年的时间也会转为肝硬化。
二、单纯性脂肪肝
单纯性脂肪肝病变主体在肝小叶,小叶内 1 / 3 以上的肝细胞出现脂滴,但不伴有其他组织学改变。根据肝细胞脂肪变累及范围可将脂肪肝分为常见的弥漫性脂肪肝及弥漫性脂肪肝伴正常肝岛,局灶脂肪肝相对少见。根据肝细胞内脂肪形成的脂滴的大小不同可将脂肪肝分为大泡性、小泡性以及混合性,局灶型脂肪肝和脂肪性肉芽肿主要见于大泡性脂肪肝。
三、肥胖性脂肪肝
肥胖性脂肪肝往往是由于长期摄取过多的营养以及懒于运动、脂质代谢障碍所致。其中 50%的肥胖者患有脂肪肝,这是由于大量中性脂肪在肝脏沉积所造成。肥胖性脂肪肝一般不会发展为肝硬化。
四、药物性脂肪肝
药物性脂肪肝,顾名思义,是由药物引起的脂肪肝。
五、营养失调性脂肪肝
营养失调性脂肪肝,包括营养过剩性脂肪肝和营养不良性脂肪肝两种。
六、糖尿病性脂肪肝
糖尿病性脂肪肝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约 50%糖尿病患者有糖尿病性脂肪肝。
七、肝炎后脂肪肝
肝炎后脂肪肝是我国最常见的脂肪肝疾病之一,多发生于急性病毒性肝炎恢复期或慢性肝炎过程中。
八、儿童脂肪肝
儿童脂肪肝,是指在儿童身上发生的脂肪肝。
九、妊娠急性脂肪肝
妊娠急性脂肪肝是发生于妊娠晚期的一种突发性严重肝脏疾病。
十、脂肪肝的中医分型
中医对脂肪肝的分型是按辨证分型,不同的中医学家常有不同的辨证方法,有关脂肪肝的中医辨证,目前尚未建立统一的标准,但基本理论是相同的。病位主要在肝,涉及脾、胃、胆,病之根本在于脾气虚,表现为气滞、血瘀、痰饮、湿热等。根据临床的实际情况,一般可采用下述 7 种辨证分型,即脾气虚弱型、肝经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肝肾阴虚型、痰湿内阻型、痰瘀交阻型及气滞血瘀型。
第四节 脂肪肝产生的原因
一、脂肪肝的诱发因素
可引起脂肪肝的因素很多,包括脂类摄入过多、合成脂蛋白所需的磷脂和蛋白质缺乏、营养不良、外来毒物或药物、先天性遗传、代谢因素等。脂肪肝是一种由多种诱因引起的疾病,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氨基转移酶异常以及老年等与脂肪肝发生密切相关。嗜酒、高脂蛋白饮食、临睡前加餐、喜吃零食、睡眠过多或白天精神萎靡、嗜睡、多坐少动的生活方式与过度紧张的工作,以及肥胖症、糖尿病、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脂肪肝家族史等则是脂肪肝相关的危险因素。
二、脂肪肝的病因分型
◆中性脂肪肝的病因
(1)内分泌障碍
内分泌障碍包括库欣综合征、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黏液性水肿、性腺异常等。
(2)外来毒物或药物
外来毒物或药物包括酒精、四氯化碳、肾上腺皮质激素、磷、口服化疗药物及抗生素等。
(3)营养性
营养性包括:①营养不良性。食物性营养异常:蛋白质不足、胆碱缺乏、维生素不足等。②营养失调性。高脂肪及高糖食物摄取。
(4)代谢性疾病
代谢性疾病包括半乳糖血症及其他酶缺乏、卟啉病等。
(5)缺氧
缺氧包括重症贫血、循环障碍、低氧血症、脂肪沉着等。
(6)胰腺病
胰腺病包括胰腺炎、胰癌等。◆异型脂肪肝的病因 异型脂肪肝与家族性、胆固醇性脂肪肝,磷脂脂肪肝等有关。
三、脂肪肝的高危人群
◆肥胖者
◆喜荤食者
◆营养不良者
◆嗜酒者
◆少活动者
◆中老年人
◆其他人群 患肝炎、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的人,也易患脂肪肝。
四、酒精性脂肪肝的病因
酒精对肝脏的直接毒性作用是造成酒精性脂肪肝的主要原因。
(1)酒精抑制脂肪酶活性,使肝细胞分解脂肪的能力下降而致脂肪堆积。
(2)酒精在体内的中间代谢产物,既可抑制脂肪酸的代谢,使其不能在肝细胞内代谢而堆积于其中,又能使脂肪酸合成增加,加重肝内脂肪酸的堆积,可使肝细胞发生脂肪变。重度肝内脂肪酸的堆积,可使肝细胞发生脂肪变。
(3)酒精可使磷脂合成不足,磷脂不足使脂蛋白合成不足,从而影响脂肪从肝脏中转移排泄,使肝细胞脂肪化。
(4)大量饮酒,可使体内氧化磷酸化和脂肪酸 β - 氧化过程受抑制,使血液和肝细胞内游离脂肪酸增加,游离脂肪酸有很强的细胞毒性,可引起起肝细胞脂肪变性。
(5)大量饮酒可诱导肝微粒体中 P450 活性,使富含甘油三酯的乳糜颗粒进入肝细胞,促进脂肪肝形成。
(6)乙醇,作为一种半抗原,与抗体形成复合物,引起自身免疫反应,从而导致肝细胞炎症、脂肪变。
五、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因
◆妊娠急性脂肪肝的病因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妊娠期激素代谢紊乱、营养不良、遗传性疾病、药物不合理应用等因素有关。
◆儿童脂肪肝的病因
引起儿童脂肪肝的原因很多,主要有肥胖、慢性疾病、长期使用激素等药物及某些遗传性、代谢性疾病等。
◆肝炎后脂肪肝的病因
(1)急性肝炎的急性期,或慢性肝炎的急性发作期
(2)病毒性肝炎的恢复期
◆糖尿病性脂肪肝的病因
患糖尿病后,可以出现肝脏脂质代谢紊乱、脂蛋白合成障碍、胰岛素分泌不足等情况,都是形成脂肪肝的重要原因。
第五节 脂肪肝的发现和发病症状
一、脂肪肝的早期信号
脂肪肝高危人群要定期进行体检,如果发现有食欲减退、恶心、厌油、疲乏无力、体重下降、少量饮酒即感肝区不适、饮食稍有不慎就出现轻度腹泻、饭后腹胀、尿黄等,这可能是脂肪肝的早期信号,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二、脂肪肝的常见症状和表现
(1)消化道症状 有些患者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嗳气、体重减轻、疲乏感、食后腹胀,以及右上腹或肝区有疼痛感,且在食后或运动时更为明显;常有便秘或便溏,还有少数患者有流涎等症状。
(2)肥胖或消瘦 体格检查时发现形体肥胖或消瘦。有 50%肥胖者,伴有脂肪肝(尤其是中、重度肥胖者),故呈肥胖外观者占多数。他们常感食欲不振、全身乏力,有的面部和眼球结膜有脂质沉着,皮肤油光,舌苔黄腻或有齿痕;也有一些脂肪肝患者,因营养不良,形体呈消瘦状。肝脏触诊,有半数以上患者,可触及肝脏肿大,一般在右肋下 2~3 厘米,也有极度肿大者。肝脏表面光滑,边缘钝圆,软或中等硬度(Ⅱ度),一般无压痛,少数患者有轻度压痛或叩击痛,而脾脏肿大者极为少见。
(3)维生素缺乏症 约有 50%的患者(多为酒精性脂肪肝)伴有不同程度的各种维生素缺乏症,如口角炎、舌炎、末梢神经炎、角化过度及皮肤瘀斑等。维生素缺乏常被认为是由于脂肪肝患者的维生素摄入量不足(饮食中维生素缺乏);临床观察也发现,肝脏损伤严重时,肝组织中维生素含量偏少。
(4)内分泌失调 肝脏为许多内分泌激素代谢灭活场所,故脂肪肝患者有时可出现血管痣或蜘蛛痣,脂肪肝好转后,这些痣可随之消失。另外,可出现与雌激素有关的症状,如女性月经过多或闭经,男性乳房发育、睾丸萎缩、阳痿等。有的体重明显增加,也有体重减轻的,全身表现倦怠、精神不振等症状。
(5)肺脑血管症状 偶尔可见脂肪囊肿破裂,而引起脑血管脂肪栓塞的症状,如急性脂肪肝偶可发生肝性脑病。
(6)出血倾向 极少数脂肪肝患者,可出现鼻出血或便血等。
(7)肝系症状 由于脂肪肝病变在肝脏,当它的病变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一些肝系症状,常见的有肝区疼痛、肝脾肿大、黄疸、肝掌、蜘蛛痣或血管痣等。急性脂肪肝患者除了脂肪肝共有的特征之外,还有谷丙转氨酶升高,少数可出现黄疸。体格检查可触及肿大的肝脏,表面光滑,边缘圆钝,质地软或中等硬度,可有轻或中度压痛,部分患者有叩击痛。
第六节 脂肪肝的检查
一、脂肪肝患者的化验、检查项目
◆病原学指标
应行血清 HBSAG、抗–HCV 等病毒学检查,必要时查 HBV–DNA 定量、HCV–RNA 定量,排除嗜肝病毒感染。
◆自身抗体
应行抗核抗体等检查,初步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病,尤其是中年女性,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时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病非常重要。
◆肝功能
肝功能是临床区分单纯性脂肪肝与脂肪性肝炎的主要指标,可以了解肝脏有无损害。
◆血脂
血脂是发生脂肪肝的重要病因,是诊断代谢综合征的重要指标,也是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重要危险因素,包括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
◆血流变
高黏滞血症是发生脂肪肝的危险因素,也是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子,血流变可用以了解血液黏稠度、代谢变化情况。
◆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检查可了解血糖有无异常,常用于糖尿病、糖耐量异常的筛查。
◆OGTT(葡萄糖耐量)
试验 本试验可了解胰岛素抵抗情况,用以诊断早期糖尿病或隐匿性糖尿病。
◆胰岛素
检查胰岛素水平,可了解胰岛素抵抗情况。
◆彩超
彩超是临床诊断脂肪肝、肝硬化的重要指标。
◆CT
CT 检查用于超声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时,亦是临床诊断脂肪肝、肝硬化的重要依据,还可以用来监测内脏脂肪面积与皮下脂肪面积比等,以判断体内的脂肪分布。
二、抽血化验
尽管不能凭借抽血化验结果诊断脂肪肝,但抽血化验有助于确定脂肪肝的可能病因、伴随疾病状态以及脂肪肝的病情轻重。脂肪肝患者常用的抽血化验检查有:
(1)肝功能检查
常用的项目有蛋白质代谢试验(血清蛋白电泳、白蛋白 / 球蛋白比例)、胆红素代谢试验(血液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尿胆原和尿胆红素)、染料排泄试验等,其中以肝脏酶学检查最为实用。
(2)血脂检查
血脂化验指标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载脂蛋白 A、载脂蛋白 B 和脂蛋白 a 等。
(3)血糖检查
脂肪肝患者应常规检查空腹及餐后 2 小时血糖,并可检查血胰岛素、C 肽和糖化血红蛋白。
(4)血清纤维化标志物检查
目前常用的有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的 7S 成分、层连蛋白、透明质酸、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以及转化生长因子 β 等。
三、肝功能检查
肝功能检查有助于区别单纯性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有助于判断脂肪肝患者是否同时合并其他肝脏疾病,有助于鉴别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有助于了解脂肪肝患者是否形成了肝硬化。
(1)区别单纯性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
脂肪性肝炎时有肝细胞损伤,常有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升高。
(2)判断脂肪肝患者是否同时合并其他肝脏疾病
(3)鉴别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
(4)了解是否形成了肝硬化
第七节 脂肪肝的诊断
第八节 脂肪肝对人体的危害
第九节 脂肪肝的预后和归转
以上三节对目前我来说没有参考意义,故不做整理。本节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肝脏、脂肪肝、脂肪肝的分类、病因发病流程和检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