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离开娘胎开始,人跟人便有了关系,比如说母(父)子(女)关系。当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关系就更多了。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一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交织的网络之中,人离不开关系,就像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另外一说,一个人社会关系之和的大小,与他的能耐、成就、行业地位、影响力、话语权成正比。社会关系之和虽然很难用精确的数字来统计,却可以很明显地被感知,比如说,不管他在不在场,他是否被人提及,别人是否以认识他为荣。再比如说,在他离开人世,盖棺定论的时候,为其举办追悼会的级别怎样,参加的人数多不多,被关注、被议论的程度是不是很高、很持久……这些,都是一个人社会关系怎么样的评判因素。
按照我粗浅的学识修养和狭隘的生活经验,我是没有勇气和资 格从理论的高度谈论社会学意义上的关系的。我觉得,按照当下的话语环境,任何单个定义都很难概括关系的全貌。
我们知道,关系首先是被人亲身感受到的一种存在,诸如在家庭关系中,就有父(母)子(女)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兄
弟姐妹、七大姑八大姨等等,这是一种天生的渊源,或靠姻缘丽建立;在社会关系中,关系就更加庞杂了,有朋友关系、学友(同学)
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等,这是一种后天的缘分。这是按关系的形成方式所做的划分。
还有一种划分是根据功能来的,比如有人将关系分为情感关系和利用关系。对此,我不敢苟同,因为在实际生活中,这两者往往是相互混杂、难以分清的,比如我们就常常听到你利用了我的感情之类的话。
总之,关系是一个含义丰富多彩的词,文字解释往往挂一漏万,远远不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亲身感受的那么多、那么复杂。
在现实生活中,两个原本互相之间并不认识的人,需要由一般而变得特殊、由疏远而变得亲密,怎么办?这就需要在两个人之中搭建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以便经常沟通与往来。所以,我倾向于把关系从实际操作的角度进行理解,也就是说,所谓关系无非是利用个人所拥有的人际资源,来谋求政治或经济上的利益与好处,它是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一种社会交往的互动过程,需要年年搞、月月搞、天天搞。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一个不断地找关系、托关系、拉关系、攀关系的过程,简称搞关系。生命在于运动,关系在于运作。有段时间有个口号,干脆就说关系是生产力。不搞,关系不能无中生有;不搞,有关系也可以变得没关系。其实,不要担心大家不会搞关系,因为搞关系对于彼此来说都有好处,如果只对一方有好处,这关系就搞不起来,就是搞起来了,也会很短命,最多叫一次性消费。
社会生活中的关系是怎么发生的呢?举例来说,一个人在社会上生活,万事不求人是不可能的,即使贵为皇帝,也会有求人帮助的时候,也要与人发生关系。比如说,他既要依赖文臣武将,又离不开皇亲国戚、太监后宫。这些关系还常常搅到一起,不仅令皇帝老子脑袋大,甚至有可能会让他的脑袋搬家。
老百姓的事更是如此。今天,张三因为一件事自己办不了,找到了李四,如果李四能直接帮助张三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就完成了,剩下来的便是张三对李四的感谢。张三不感谢李四也行,但算欠李四一份人情,下次李四有事求到张三,张三就得办,算是还了这份人情,得了一种需求平衡和公平。但是,如果张三找李四,李四为能力所限不能直接帮助,就得动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去找王老五,于是就开始了一个新的接力过程。直到让张三的那件事有了一个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张三需要感谢的,除了李四,还有王老五,或由李四代为感谢。社会学家费孝通说,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个观点跟上个世纪一首著名的朦胧诗有异妙同工之妙,那首题目叫“生活”的诗只有一个字——网。
据学者说,处理人际关系有趋同性和互补性原则,还有互利性和回报性原则,对此我深表赞同。一直以来,我对研究官商关系和男女关系很感兴趣,觉得把这两种关系弄清楚了,也就基本上看清了当下的中国社会,我觉得上面四个原则完全可以套用在这两种关系上。就像伟人毛泽东说的,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但是,如果有了趋同性、互补性、互利性和回报性,我们就知道该如何发展和处理他人的关系了。
小结一下。所谓关系,通俗地说,是指遇到什么困难或发生什么重大事情时,总是首先被想起、被委托、被依靠、被利用的那些往来密切的亲戚、朋友和熟人,通过他们的关照、帮忙、走后门(捷径)、搞潜规则,往往就能把事情搞掂,趋利避害。这里,有奶就是娘,抓得住老鼠就是好猫;这里,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就是是否有用、有效。当然,帮你把事情搞掂的不会白帮忙,总会得到回报。这种回报可能是现时的,也可能是预期的;可能是物质的,也可能是精神的。总而言之,搞关系的本质是交换,通过互通有无满足各自需要。
由单一关系向外推演而出的关系网,是一种战略同盟,这是一个有心营造、缓慢积累的过程,有的人关系做不好,就很麻烦,一切都靠自己硬撑蛮干,不可能不事倍功半,长此以往,只会在自己人生的道路越走越窄,甚至寸步难行。关系做得好,关系网就会越做越牢、越做越大,证明一个人的门路越多、能耐越大、势力越广、影响力越强,活得也就越成功、越滋润,就总能举重若轻、左右逢源、条条大路通罗马,并获得更大的权力、更多的财富和更响亮的名声。
对于仕途之人来说,对上,朝中有人好做官,这个所谓的朝中之人就是关系,就是靠山,就是拉你、提携你的人;对下,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个桩或者帮,就是吹你、捧你,帮你抬轿子的人。上有长官意图,下有群众呼声,你不想进步都很难。
做生意也大致如此。有一种与时俱进的说法,叫整合资源、合作双赢。商道即人道,对于中国商人来说,做生意得先做人,人做好了,生意就能做好、做大。
这不是把关系庸俗化,这是中国转型时期的现实。它是一种合理的存在,是在一些制度规则不健全、不稳定时期的一种常态,是中国人的人情习俗与面子习俗,符合深层的社会结构规律。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一个地球变成村落,世界是一个平面的现代社会,如果继续由关系网大行其道,江湖化肆意泛滥,也是很危险的,因为只有当正式制度松懈、社会管理部门严重失范的时候,潜规则和搞关系才有广阔的腾挪空间,而一个真正强大、和谐、幸福指数不断上升的社会,一个要想实现民富国强、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一个企图让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社会,在人文精神方面,崇尚的决不应该是被人情世故浸泡的关系和庸俗关系学,而应该是自由、平等与法治,是社会公民意识。
这就需要对关系时不时地来点清算。先弄明白社会上的人们,为什么要搞关系以及到底是怎样搞关系的,再看看在制度设计上,能不能让关系变得不那么重要。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我们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