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期《嘹望东方周刊》的封面报道,是关于特供奢侈品的,其中有记者从我这里征集到的一些素材,主要是关于古玩、名人字画、高档艺术品是如何成为生意人或下级官员向更高级别领导行贿的道具的。
这种送礼的方式近来似乎已经非常流行,因为披上了风雅的外衣,送礼者和收受者也就犹如迸了避风港,送者有理,收者心安,彼此小心翼翼地把“贿”的意思隐藏着,使本来进行着交易的双方,都自欺欺人地相信自己是在进行艺术交流活动。而一旦这种心理上的默契达成,“雅贿”得以实施,收受者将同样给予赠送者以等值或超值的特殊支持和帮助。
在这里,交易的一方是自己掏钱投资,另一方则是在慷国家、公权力之慨,行贿受贿的性质可是一点没变。
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式呢?
因为送钱送物太直接、太赤裸裸了,风险实在太大。隐形态的“雅贿”比常规形态的“行贿”更为隐蔽、更不易被察觉,并且大多数的形态目前仍游离于党纪国法之外。由此可见,雅好并非真的纯属官人的爱好,但雅贿则肯定是遮羞的外衣。
还是让我们从爱好谈起。
中国目前已知的最大走私犯赖昌星曾经说:“制度条例再好我也不怕,最怕的是领导干部没有爱好。”
剩下的话他没说,我且替他说出来:“搞掂领导其实很简单,最佳方式无非就是投其所好而已。”
每个人都有爱好,有些爱好几乎所有的人都有,比如说金钱与美色。但在反腐倡廉的强大声势之下,还直接送这两种东西就太落伍了,基本上没人敢和你这么玩儿。
先说金钱,金钱人人都爱但很少有领导敢于公开承认,你直接送钱给领导等于一下子给领导定了位。会影响领导的形象(长此以往会给领导带来。只认钱不认人”、“浑身都是铜臭气”的恶名),而且会因为缺乏技术含量而没有个性,即使领导接受了,你也不会给他留下什么深刻的、良好的印象,领导唯一容易记住的 ’ 很有可能只是某个排在前几位的数字。另外一点就是风险极高,银行转账会留下电脑记录,送现金上门也会给领导的日后收藏带来一定的麻烦。
再说美女。送美女也叫性贿赂,以前流行过一阵子 ’ 现在已因操作流程过于烦琐而鲜见。道理很简单,美女可不是一个普通的东西,而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物。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美女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领导是不会跟你讨论他喜欢什么样的美女的、因为他怕你背后说他好色,这就给你替领导物色一个真正的可心人增加了难度,即使找到了,送的过程还得对领导夫人绝对保密,否则,领导家一旦后院起火,你可脱不了干系,传出去口碑也不太好。还有,就是领导一旦享用美女,美女与领导的关系就有可能纠缠不清,他俩的关系如何发展便有了无数种可能性,因为美女的思想和感情是很难有效掌控的,美女一旦黏上领导,完全可能向领导要这个要那个,长此以往,领导可能就会很头痛,说不定还会迁怒于你。而要是让竞争对手听到了风声,弄出个什么艳照门或香艳日记来,则无异于授人以柄,电是风险极高的。再者说了,上了一定级别的领导,本身便有了对女人来说的强大吸引力,有了很好的女人缘,这种小事他自己完全有能力暗中解决,实在用不着外人挑来送去劳
神费力瞎操心。
领导爱好古玩或艺术品收藏就不一样了,首先是显得自己很有文化和档次,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其次,雅贿在官场和商界间起到的桥梁纽带与沟通润滑作用,真是妙不可言。它改变了直接送钱的方式,官商之间不再是那么赤裸裸的行贿受贿、利益交换关系,而是有了艺术、收藏这些高雅的面纱。若要简单概括,可以用十六字来表述—一隐蔽安全、附庸风雅、充满温情、攻守自如。
那么,哪些属于“雅贿”的范围呢?
范围大得很,一切跟文化艺术形式沾边儿的,都算。最常见的当属名家字画、珍玉奇石、周鼎宋瓷等等。
由于“雅贿”需求的不断膨胀,据说已形成一个官员特种奢侈品产业链。在这个链条里,送礼的、收礼的、古玩店、拍卖行、掮客,他们的利益盘根错节、互相依存,各谋好处。
古董字画,属于古典的“雅贿”品,不过现在早已推陈出新。
为什么在中国能够兴起艺术品收藏投资热?为什么古玩市场能够被收藏热炒得极度膨胀?恐怕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些翻番涨价的艺术品和古董字画都成了商人与官人之间交往的礼品,真正落到纯属收藏着手里的并不多。以古董为例:古董的价值构成要件当首推真伪,但到了官员手里,情况却有了变化。收到真古董固然很好,无论是收藏还是出卖,都大有收益。但即使收的是假货赝品,那也不要紧。因为只要官的级别足够大、手里的权力足够用,将那些假货赝品托付给专门的古董商、拍卖行,自然会有商人按市场价格买下。这里,真伪古董不过是道具而已。
这种只赚不赔、翻番升值的买卖,哪里是古人想得到的?
但也不要以为“雅贿”是随便玩的,其中自有很深的“学问”。 首先要了解收礼人喜欢什么,是喜欢字画,还是喜欢古玩;是喜欢黄花梨的笔筒,还是喜欢红木的笔架。总之,要投其所好。其次,绝不能送太笨重的物件,要保证双方能够轻松交接。最好是体积不大,价值很大,“低凋的奢华”。
道理本来就明摆在那儿,行贿者受贿者之所以对“雅贿”情有独钟,理由无非有三:一是烘托自己的身份和兴趣不俗;二是深知文物升值潜力巨大;三是为了摆脱受贿之嫌。最后一点,官员尤其重视,因为“雅贿”,各环节利益瓜葛盘根错节,为了利益他们把可能出现的危险环节都给堵得死死的,肮脏的行贿受贿,被遮蔽在貌似文人雅趣的烟幕里。对此,普通司法人员很难插上手,如果不动用高层行政或高级司法部门配合,很难动其筋骨。问题官员即使查处,也会狡辩说当初“不知道是真品,以为是赝品”,很难量刑定罪,这样,就常常钻了党纪国法的空子,甚至得以逃避制裁。
总之,“雅贿”需要一个复杂的链条来支撑。在这个链条里,古玩字画本身只是一个个道具或一个个隐形的翅膀。我最近在修改《青勘电视剧本》,在通过古玩艺术品行贿方面,真的需要经常挑战经验与智力的极限,我时刻感觉到里面的水很深,不是一两句说得清楚的。面现实生活中,比之更精彩的剧情则常常日新月异。
要消除“雅贿”绝非易事,有人出主意,说最好的办法就是金融实名制以及官员财产申报和公示制度。其实,最有效的监督,就是转变政府职能,变“管事”为服务,当权力不再绝对,当权力被套上了笼头,官员就是想受贿,也未必有人肯给他们送。“俗贿”也好,“雅贿”也好,就都不会那么铺天盖地、无孔不入了。